榴弹炮作为二战时期重要的远程火力支援武器,在战场上具有极强的压制力和破坏力。其高爆弹头能对密集步兵和轻型装甲单位造成毁灭性打击,而曲射弹道特性使其能绕过障碍物攻击后方目标。应对榴弹炮威胁的核心在于削弱其火力覆盖优势,通过战术部署和兵种协同降低其战场影响力。
优先摧毁敌方榴弹炮阵地是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。侦察单位需提前锁定其位置,利用轰炸机或远程火炮进行精准打击。榴弹炮装填时间较长,可抓住其射击间隙快速突进。若缺乏空中支援,可派遣装甲单位吸引火力,同时由步兵或反坦克炮从侧翼包抄。需注意榴弹炮通常伴随防空部队布防,突击时需同步压制防空火力。
地形利用是规避榴弹炮火力的关键策略。山地、森林等复杂地形能有效阻挡曲射弹道,部队行进时应优先选择此类路线。若必须通过开阔地带,需分散队形并以烟雾弹掩护。城巷战中,榴弹炮因射界受限难以发挥威力,可诱导敌方进入近距离交战区域。
电子干扰和伪装技术能间接削弱榴弹炮效能。通过干扰其通讯和观测设备,可降低射击精度。部队驻扎时可采用伪装网或假目标迷惑敌方侦察。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,榴弹炮观测难度大幅增加,发动突袭成功率较高。
加固掩体、布置防空炮群可减少榴弹炮造成的损伤。资源充足时,可建造备用炮兵阵地以应对被摧毁风险。指挥官需实时调整防御重心,避免固定部署模式被敌方预判。
榴弹炮仅是战争机器的一环,有效整合侦察、机动、火力等要素方能化解其威胁。战术层面需灵活应变,战略层面则要确保资源供给和科技研发不落后于对手。